证券时报记者 余世鹏
时下是公募基金二季报披露的高峰期,但多家基金公司却出现了公告“躲猫猫”现象。某家头部公募的产品公告存在标题泛化、指向不明等现象。有基金公司的打新公告,缺失了新股发行价格、定价参考因素等信息,甚至还有基金公司为降低“负面公告”关注度,在公告内文中抹去了核心关键信息。
市场有效性的提高,有赖于资讯信息的及时、准确、全面传播。公募基金行业一直被称为高度透明、规范化运作的资管子行业,公司内部也有专门负责信息披露的部门。“躲猫猫”此类“掩人耳目”的现象,难免会让市场为之侧目,更使投资者对基金公司内部法务和风控等风险产生担忧。
根据2019年9月1日起施行的《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》,基金公告内容林林总总,但大体可分为基金募集信息、基金运作信息和基金临时信息三部分。这些信息披露要以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为根本出发点,按照相关规定披露,并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、简明性和易得性。但“躲猫猫”公告的细节,似乎在绕着这些原则走。
首先,规范化的基金公告,起码要在标题上给出内容指引,比如《关于XX基金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》,因为公告标题是大众获取公告内容的第一窗口。如果标题缺少了必要的内容指引,如《XX基金公司公告》,就显得很随意,容易被大众忽视。
其次,基金公告目的是为了让投资者、合作伙伴、监管层等清晰了解某件事情,因此重要的构建要素不可缺少。比如,基金参与新股IPO申购的打新公告,属于基金投资运作的一部分,不仅需要在公告里告知哪些基金参与了哪些新股打新,还需要披露新股获配的数量,以及每股价格等信息。但有些基金公司只在公告里披露基金打新获配股票总数量,其余要素均没有留下。
还有某类“负面公告”,是基金公司为了降低关注度(尤其是财经媒体关注度)而刻意为之。比如,基金公司在一则提升管理费的公告中,全然抹去“调整费率”等关键字眼,留下的只有密密麻麻的无关字眼。再比如,在清盘预警公告的标题里抹去关键信息,使公告看起来和其他临时公告“并无两样”。
上述“躲猫猫”现象隐藏得较为隐蔽,若非长期跟踪、仔细留意很难被发现,但是,这些现象却是长期存在的行为,有关基金公司应予以足够重视,否则,违反规定的相关人员将难免被依法追责。
今年会官方app在线 所刊载信息,来源于网络,并不代表本媒体观点。本文所涉及的信息、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,如有任何不实之处、涉及版权问题,请发送邮件:Jubao_404@163.com,我们会及时处理。本文仅供读者参考,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,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。投诉举报邮箱:
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,违者必究。
Copyright © 2012 -2023 astonwilson.com . All Rights Reserved.
今年会官方app下载 版权所有
粤ICP备14076428号
粤公网安备 44030702005336号